中國新聞獎參評作品推薦表?
作品標題 |
在泥土里尋找夏朝 |
參評項目 |
通訊?(期刊) |
字數(shù)/時長 |
9248 字 |
語種 |
中文 |
作者 (主創(chuàng)人員) |
倪偉 |
編輯 |
王晨波?、周銳?、楊時旸 |
原創(chuàng)單位 |
《中國新聞周刊》?雜志社 |
發(fā)布端/賬號/?媒體名稱 |
《中國新聞周刊》?雜志社 |
刊播版面 (名稱和版次) |
《中國新聞周刊》2023年第40期 |
刊播日期 |
2023-10-30 |
作品簡介 (采編過程) |
2022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進行集體學習。為了介紹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展現(xiàn)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中國新聞周刊》先后以五期“封面報道”全景式呈現(xiàn)“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重新講述中華文明從起源到形成的大歷史。 二里頭是獲得普遍認同的夏朝都城遺址,記者前往河南偃師二里頭,深入采訪二里頭遺址考古隊長和權威專家,解讀二里頭考古最新發(fā)現(xiàn)和發(fā)掘歷史,并通過大量閱讀資料,梳理夏朝考古史和研究史。《在泥土里尋找夏朝》?是該系列報道的代表作。 對于文明探源的報道,《中國新聞周刊》的整體思路是既要做到深入、精準,也務求通俗、易讀,為公眾架設橋梁了解“?何以中國”。本文作者在深入掌握相關知識的基礎上,融合非虛構敘事、歷史現(xiàn)場復原等手法,創(chuàng)新此類報道的寫作方式。讓讀者在閱讀故事中理解大文明的形成和考古學的進展,在時空穿梭中感知文明的演進與探秘的樂趣,獲得了良好的閱讀感受。該系列報道取得不俗的傳播效果。 |
||
社會效果 |
《在泥土里尋找夏朝》刊發(fā)后獲得讀者和專家的雙重好評。作為一篇學媒結合的考古類報道,文章?在《中國新聞周刊》?公眾號發(fā)布后獲得“10萬+”的傳播效果;業(yè)內(nèi)專家給予高度評價,認為是難得一見的把握住考古學精髓,兼具知識性與趣味性的深度報道。 社科院考古所專家、二里頭遺址考古領隊趙海濤評價這篇報道稱,聚焦關注度極高的夏史、夏文化問題,通過現(xiàn)場深入采訪和專業(yè)學習,學術基礎扎實、可靠,理解準確,語言通俗、流暢,感染力、可讀性強?,是一次優(yōu)秀的宣傳報道,深受考古學者和考古圈外的好評。 |
||
初評評語? (推薦理由) |
這篇文章有三方面鮮明特點?一是文本呈現(xiàn)好。二里頭作為獲得普遍認同的夏朝都城遺址,記者前往河南偃師二里頭,深入采訪二里頭遺址考古隊長和權威專家,解讀二里頭考古最新發(fā)現(xiàn)和發(fā)掘歷史,并通過大量閱讀資料,梳理夏朝考古史和研究史?!对谀嗤晾飳ふ蚁某?/span>是該系列報道的代表作。雜志用“封面報道”全景式呈現(xiàn)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重新講述了中華文明從起源到形成的大歷史。二是新聞表達力強?。這篇文章化枯燥為生動,無論是標題制作還是內(nèi)容表達,都具有較強的專業(yè)表達能力;?標題吸引人,內(nèi)容充分體現(xiàn)了扎實可靠的學術基礎,理解準確,語言通俗流暢,感染力和可讀性強,整體思路深入、精準?,文字通俗、易讀,讓讀者在閱讀故事中理解大文明的形成和考古學的進展,閱讀感受良好。三是專業(yè)肯定多。業(yè)內(nèi)專家認為這是難得一見的把握住考古學精髓并兼具知識性與趣味性的深度報道;考古學者和考古圈外好評多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