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獎參評作品推薦表
作品標題 |
11年前那位感動中國的“春運母親”,找到了! |
參評項目 |
典型報道 (報紙) |
|
體裁 |
通訊 ? |
|||
語種 |
中文 |
|||
作者 |
周科、李思佳 |
編輯 |
強曉玲、劉夢妮、劉小草 |
|
原創(chuàng)單位 |
新華社 |
刊播單位 |
新華每日電訊 |
|
刊播版面 |
成風化人,第12版 |
刊播日期 |
2021-02-02 |
|
字數(shù)/時長 |
3953 字? |
|||
采編過程 |
這是《新華每日電訊》乃至新華社2021年最有傳播力的人物通訊報道,“春運母親”奮斗圓夢的故事感動億萬國人,為脫貧攻堅收官報道畫龍點睛。 這是一名記者11年的追尋。2010年春運首日,記者捕捉到一張直擊人心的照片,自此“春運母親”的典型瞬間傳遍海內(nèi)外。起初,記者僅為感恩尋人。當脫貧攻堅戰(zhàn)如火如荼展開時,記者以較強的新聞敏感性發(fā)現(xiàn),這位母親或?qū)⑹窃撝卮笾黝}報道的精彩一筆,兩個心愿疊加促成跨越11年的追尋。 這更是對一位母親11年的生活記錄,背后是中國貧困地區(qū)的山鄉(xiāng)巨變。采寫中,記者對這位母親的情感沒有停留在個人命運、家庭境況本身,而將其置于中國這些年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大背景中,以一個人、一個家庭11年的前后變化,折射出一個時代的巨變,將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人民擺脫絕對貧困的千年偉業(yè)展示得自然而然、淋漓盡致。 深入采訪挖掘,寫作精益求精,讓“春運母親”形象和精準脫貧更加深入人心。記者深入天寒地凍的四川大涼山腹地,帶著11年的情感與“春運母親”一家人朝夕相處多日,最終與木訥的母親進行了共鳴式對話。稿件采寫細膩,標題醒目,文字質(zhì)樸,記者此間禁不住兩次落淚。發(fā)稿時把握春運、春節(jié)、脫貧攻堅收官等時度效,并精心進行了融合呈現(xiàn)。 |
|||
社會效果 |
報道經(jīng)《新華每日電訊》整版刊發(fā)后,被1461家媒體轉(zhuǎn)載,迅速登上當日各大平臺熱搜榜,在公共輿論場引爆話題,引發(fā)受眾強烈共鳴,成為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現(xiàn)象級報道作品。僅新華每日電訊微博閱讀量超2億,今日頭條熱榜引發(fā)4045萬人熱議,人民日報、央視、中國青年報等數(shù)十家媒體跟進評論,不乏微信公眾號傳播的“10萬+”,產(chǎn)生了良好的多次疊加傳播效果。網(wǎng)民紛紛留言“偉大的母親,看哭了”“精準扶貧真是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績!”“因為這刻著一個時代的烙印!”…… 外交部發(fā)言人華春瑩連發(fā)4條推文,向海外受眾介紹新華社記者從自己拍下的一張照片為起點,歷時11年尋找一位彝族母親的故事。 在民間,“春運母親”成了一個文化符號,全國上下不少博物館、文化團體、畫家、詩人、博士研究生、農(nóng)民等以不同的形式借“春運母親”形象抒發(fā)情感。報道在中宣部舉行的首屆中央新聞單位青年記者踐行“四力”交流活動中榮獲最佳深度報道獎一等獎,同時獲得新華社黨組嘉獎、新華社社級好稿。 |
|||
初評評語 |
持續(xù)11年的不放棄、不言棄,讓這篇人物通訊不僅有故事、有細節(jié),更有情感、有溫度。 記者筆下的“春運母親”,有血有肉,文字樸實,形象立體,感人至深。 這篇跨越11年的采訪報道,選題切入點巧妙,采訪扎實深入,寫作用心用情,彰顯了新華社人物報道的深厚底蘊,也凸顯了新華社記者的專業(yè)、敬業(yè)和職業(yè)精神。 在各大平臺刷屏破圈出海后的持續(xù)影響力,不僅讓“春運母親”獲得了諸多贊譽,也為社會注入了正能量,凸顯新華社報道“成風化人”之效。 |